最近国内游戏圈有点火。一边是“羊了个羊“爆火破圈,引发全民挑战热潮;一边是版号9月如常发放,给游戏行业注入了强心针。
9月13日晚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放了9月的国内游戏版号,版号发放数量达到73个,相比4月45个、6月60个、7月67个、8月69个,版号数量呈现递增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放的73个游戏版号中,网易的《全明星街球派对》以及腾讯子公司南京网典科技旗下的《健康保卫战》在列,这是自4月国产游戏版号重新发放以来,首次有游戏巨头公司获得。
然而市场表现却相对平淡,当晚美股盘前网易高开超6%,收涨仅0.39%;隔日港股股王腾讯收跌1.71%。
游戏收入作为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重要营收板块,游戏版号获批本应是重大利好,但从市场平淡反应来看,难道其已然失去行情催化作用?游戏巨头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如何?后市怎么走?
一、版号重启常态化发放,国内游戏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本次游戏版号重启始于今年4月,而此前的8个月,是国内游戏行业经历的第二次暂停期。
第一次暂停期源于2018年3月29日,原广电总局发布《游戏申报审批重要事项通知》,表示因机构改革,将影响游戏审批工作进度。此后版号停发了265天,这期间游戏板块(申万游戏II)整体重挫超40%。
2019年1月,162个版号核发公布,游戏版号审批正式恢复。从2019年开始,随着游戏版号审批恢复,游戏市场显著复苏,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宅经济”兴起进一步刺激游戏产业繁荣,2019年初到2020年6月末,游戏板块(申万游戏II)整体上涨61.86%。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再次重拳出击!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网瘾问题,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随之而来的是版号再次停发,让游戏行业又陷入八个月的寒冬。根据媒体报道,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7-12月版号停发期间,共有1.4万家游戏相关公司注销,几乎相当于2020年全年注销的游戏公司数量。
两次游戏行业的强监管,让游戏产业公司,尤其是护城河不宽的中小游戏公司损失惨重。
版号发放为何对游戏公司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这是由于网络游戏的合规运营往往需要具备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ICP许可证、软件著作权、游戏运营备案、游戏出版备案(即版号)等多项审批证明。
其中版号是整个审批环节的核心,所有的网络游戏须完成版号申领,才能开放用户充值付费,完成最终的营收变现。
这也意味着没有获批版号,游戏便无法开拓盈利渠道,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相关的版号停发、恢复传闻,对游戏关联公司的股价有着较大的影响。
2022年4月国产游戏版号的重新发放,因此被视为游戏行业度过“寒冬期”走向回暖的标志。随后的5月版号再次停发,6月重新开闸,7月、8月均有版号发放,逐步步入“常态化”。
本次9月发放的73个版号再次印证了版号发放频率恢复到按月发放、且发放数量有所增加的趋势。机构纷纷表示,9月版号发放进一步强化版号常态化预期,游戏行业内容供给趋于稳定,有利于行业增速修复。
此外,网易与腾讯系游戏的重新获批也让此前一直缺席获批版号列表的龙头看到曙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投资者对版号审批有意向小公司倾斜从而不利于龙头公司发展的担忧。
国信证券指出,近几月版号发放趋于常态化,且发放数量逐渐增多,同时腾讯和网易首次获批版号,若重点产品在接下来几个月获得版号,有望驱动业绩增长。此外版号重启,将带来新的广告需求,有助于促进互联网广告行业回暖。游戏广告是中国互联网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多互联网平台占比最高的广告主。
二、市场焦点转向营收端,游戏出海势在必行
遥想2019年版号重启,二级市场表现热烈,而本轮版号重启的4月,以及巨头首获版号的9月,市场反响均相比温和得多。
9月13日当晚美股盘前网易高开超6%,收涨仅0.39%;隔日港股腾讯控股收跌1.71%。抛开当下美联储加息及市场整体悲观预期影响,有机构表示,市场对于游戏板块的关注点已从供给端转向营收端。
招商证券最新观点表示,市场对游戏监管的敏感度正在下降,目前版号发放对股价的催化作用相较先前有所减少,当前主要关注点已回到游戏,尤其是旗舰游戏的收入增长上。
这与国内目前的行业现状息息相关,进入2022年以来,中国游戏行业迎来转折:国内游戏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海外成为新的掘金市场。
根据游戏工委《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77.89亿元,同比减少1.8%,打破七年来连续增长势头。用户规模也是七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0.13%。
与此同时,海外游戏市场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手游赛道为例,根据国信证券(002736)测算,海外手游市场(不包括中国)2026年有望达到970亿美元规模,2022-2026年复合增速达到12%,显著高于国内手游增速预期。
不仅如此,我们可以从近期获批的游戏版号探究监管方向,9月发放的73款游戏中,其中4款端游、1款主机游戏(PS4)、69款移动游戏,其中近半数为休闲益智游戏,需要玩家充值的大型游戏审批愈加谨慎。
对此,有专家表示,近年来围绕游戏行业的社会争议此起彼伏,舆论成为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让产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相平衡,让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相平衡,让游戏厂商不再只以营收为第一目标。
在此环境下,游戏出海成为国内游戏公司近年来新的布局方向和战略选择。腾讯副总裁兼游戏负责人马晓轶就提出“50%以上收入来自海外”的期待。
此外,游戏除出海符合国家政策激励方向。2021年10月,商务部等1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目前,国内游戏出海已取得一定成效,据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42款手游在海外市场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伽马数据发布的《2022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也显示,2022年1-6月,我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9.89亿美元,同比增长6.16%。
三、腾讯出海动作频频,有望开启游戏产业新增量
今年以来,腾讯游戏出海动作明显加快。
8月31日,日本角川集团宣布,腾讯和索尼通过第三方配售的方式收购了旗下游戏开发商From Software的部分股权,From Software是一家来自日本的知名游戏开发商,代表游戏作品包括《恶魔之魂》系列、《黑暗之魂》系列、《艾尔登法环》《只狼:影逝二度》等。
9月7日,法国游戏开发商发行商育碧宣布,腾讯完成收购Guillemot兄弟有限公司49.9%的经济股份,育碧公司董事会已授权腾讯控股将对育碧的直接持股比例由4.5%提高至9.99%。育碧旗下有知名视频游戏《刺客信条》系列。
此外,腾讯还投资或收购了Novarama、Riffraff Games、Immutable、1C Entertainment、Inflexion Game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7日,腾讯今年在游戏领域的投资收购事件约有14起,标的基本都是海外游戏研发公司。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腾讯游戏加速出海一是可以让腾讯更好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提升3A级作品研发能力,在全球游戏市场拥有更大话语权,还可以给元宇宙铺路;二是将知名IP引进到国内,增加新的营收增长点——比如育碧《波斯王子》、《刺客信条》等经典IP,就有望进入中国市场。
此前,腾讯游戏通过海外投资并购已取得显著成效,比如持股蓝洞后,腾讯旗下光子工作室成为《绝地求生》中国区独家代理商;投资动视暴雪则让天美拥有《使命召唤》《守望先锋》《炉石传说》等重量级IP。
数据显示,2019-2021年全球最赚钱十大免费游戏中,腾讯系分别占据7款、7款和5款,其中《王者荣耀》和《PUBG Mobile》地位稳如泰山,时至今日依然是全行业内总使用时长最高的两款游戏。
东兴证券表示,公司加大全球游戏开发的投入、扩充IP矩阵、积极布局海外研发和运营,预计海外市场将成为公司游戏业务的新增长极。
进入9月以来,在美联储加息超预期压制下,包括港股互联网板块在内的港股持续调整,有机构却表示,美联储加息对港股机大于危。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灝表示,一方面,由于港股用港币标价,跟美元挂钩,会受益于美元升值,提高港股对资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港股的底层资产是中国企业,而中国经济韧性的反应会给其提供支撑。历史数据表明,在美联储加息周期里,港股一般会表现不错。而港元相对于人民币升值,还将为港股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基金汇兑收益。
虽然港股在短时间内有可能受到美股震荡的影响,但随着大陆上市公司在港股市值占比中已取得绝对量级,以及南下资金对港股定价权的日益加深,香港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盈利将更多的受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和复苏,代表中国新经济发展方向的港股将首先迎来盈利的回升和基本面的向好。
对港股互联网板块感兴趣的投资者不妨关注港股互联网ETF(513770),其跟踪的HKC互联网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30家涉及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成份股均为港股通标的,A股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流动性更好;持股高度集中,前四大权重股美团、小米集团、腾讯控股、快手合计权重高达53%,盈利弹性大。除此之外,前十大成分股包括京东健康、金蝶国际、阿里健康、金山软件、中国软件国际和同程旅行,权重合计高达达77.29%,基本覆盖了各赛道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
港股互联网ETF(513770)为上交所首只汇聚中概港股互联网的上市ETF,可日内“T+0”交易,一手不足100元,低成本便捷投资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巨头。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正式观点。文中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如涉及个股内容不作为投资建议。我公司及雇员不就本内容对任何投资作出任何形式的风险承诺和收益担保,不对因使用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负任何责任。在投资基金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产品情况、基金投资范围,选择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基金产品。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